相比而言,华为在音频领域的表现并不如手机和智能手表板块那么惊艳,但成为话题中心还是绰绰有余。

11月23日,华为终端BG音频与智能配件产品线总裁刘东方透露,将在今年底发布首款开放式耳机产品。新品将与现有的入耳式耳机、智能眼镜等可穿戴音频设备相独立,成为全新的耳机产品系列。

根据潮电智库计算,从2018年发布第一款TWS开始,华为从入耳式到半入耳式的演进只用了一年;从半入耳式到开放式,华为却花了四年半时间。

华为的一小步,可能是耳机行业的一大步。

潮电智库认为,虽然苹果缺席,但凭借华为的段位,在细分的开放式耳机领域形成产品标准化,甚至直接驱动市场规模都有可能。

华为之举,一方面将提振相关供应链。Mate 60系列的神奇效应,说不定可在耳机赛道再复制;另一方面,开放式耳机的现有玩家会感到担忧,特别是那些“伪开放式”可能成为华为的祭刀之作,受到致命打压甚至清理出局。

01自嗨式创新才是TWS最大痛点

TWS市场不似手机那么火爆,但其吸金能力绝对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。

以全球市占率超三成的行业大佬苹果公司来说,从2017年开始,每年来自TWS耳机的营收轻松超过百亿美元。

根据日媒报道,苹果长期畅销的AirPods零件估计成本约为54美元,约占售价22%。iPhone手机系列呢?成本占到售价50%左右。

而且在研发投入、营销推广等费用方面,耳机可能不到手机市场的一个零头。

根据潮电智库了解,最近两年TWS耳机震荡下滑的根因,在于产品创新不足。

事实上从TWS诞生之初,关乎降噪、续航、健康、舒适感等方面的诟病一直延续至今,哪怕是苹果自己也没有更优解。

用一位穿戴产业链朋友的专业观点来说,“TWS的结构无外乎电池、硅麦、芯片传感器及其它塑料元器件,正是因为非常简单,所以创新空间小难度大。”

为了寻求更多卖点,当下包括华为、荣耀、一加等品牌厂商在TWS产品中搭载心率、体温等健康追踪功能,据悉苹果也在尝试使用音频来统计呼吸频率。

一款主打通话、听音乐、看视频、玩游戏的移动音频终端,正在被活生生的打造成又一个健康管理专家,要和自己的穿戴小弟智能手表去抢饭碗了。

这委实有点搞笑,但更多是可悲感。

以实际的销量表现来看,这只是一轮品牌端自嗨式的创新运动,消费者并不愿意交上更多的智商税。在市场层面,耳机形态上的创新更为现实。

相比入耳式产品对听力的损伤,开放式概念最近两年风行,BOSE、索尼、科大讯飞、韶音、Cleer、Oladance、QCY等众多品牌,于今年内相继发布了开放式耳机新品。

02真假开放式耳机之争

根据市场机构统计,今年开放式耳机中国市场二季度出货量达到了196万台,同比增长了158.2%。

数据看上去挺励志的,只是并不耐推敲和较真。

原因在于,目前对于开放式耳机的定义并没有明确标准,机构统计往往将无线非入耳式的产品纳入此类别,比如其中占比较高的骨传导耳机。

根据发声结构不同,市场上的开放式耳机主要采用骨传导和气传导模式。尽管其品类占比耳机总量非常微小,但口水仗依然打得非常热闹。

一些走气传导技术路径的厂商,在舆论方面认为自己才是开放式耳机的正规军,骨传导只是打了擦边球和偷换了概念。

潮电智库认为,oladance提出的OWS,即Open Wearable Stereo,开放式穿戴立体声概念最为精准,它甚至可能成为耳机的终极解决方案。

今年8月,oladance完成了由黑蚁资本、蓝驰创投领投的千万美金天使轮融资,也表明资本市场对这一技术的前景看好。

与苹果2016年以AirPods一统江湖不同,关于开放式耳机的标准争议还将长期存在,可能直至某个寡头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绝对的标杆。

以长期跟踪调研终端品牌的畅销机型、售价、市占率等关键要素,潮电智库认为,耳机整体市场走势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。

一是150美元以上的高端机型需求稳健,活跃品牌有苹果、三星、Beats、BOSE等。

二是低端需求非常活跃,包括小米、OPPO、华为、QCY等国产厂商集中度高,这个用户群体的消费心态往往是“用得起,换得勤”。

相信目前在全球智能音频领域排名前五之外的华为,高调进军开放式耳机绝不只是为了简单“秀肌肉”,辟蹊径、冲高端、抢份额才是关键。

BGM响起,坐待华为入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