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的热度被蹭了一波又一波,某些媒体甚至不惜以捕风捉影的虚假新闻冲上头条

自华为Mate 60系列热销起,市场上便多次出现了“华为主动要求供应商涨价”的传闻,虽然汇顶等上市公司公开发文否认,但仍然难抵满天飞的流言。相信“被涨价”的华为,对此类新闻也是头疼不已。

最近一周,潮电智库与多家光学摄像头产业链公司进行了沟通,得到的反馈信息非常一致,均表示没有得到来自华为官方的涨价通知。

几位一线光学厂商销售负责人及相关高管说,“怎么会有这种事?不让降价就不错了。这是生意场,不是慈善堂。”,“好不容易等到华为的量上来,大家有生意做就谢天谢地了。”……另外某厂家更是直接以“胡扯”来形容现在网上出现的一些消息。

潮电智库从手机产业链处了解,在主流手机品牌中,华为给供应商的报价水平及利润空间一直保持得不错,只是某些技术细节方面的要求与标准特别高,其严格程度毫不亚于苹果制造。

毋容置疑的是,华为的再次崛起是国产手机,乃至中国消费电子行业的幸事。

前不久A股的“网红”欧菲光创造的六个涨停板神迹,应该与主供华为Mate 60系列的身份有着很大关系。事实上,华为概念股最近都在集体大涨中。

除此以外,多家光学厂透露“现在的订单较多,生产交付任务较重”,主要原因是华为以及其他安卓手机品牌的备货工作,其中华为增量很大。

但是潮电智库认为,这些都不能成为某些机构造谣,乃至造神华为的理由。

在某公众号关于华为涨价的报道中有这么一段,“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,华为需要重新考虑其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和定位。涨价可能意味着华为将更加重视成本效益,并寻求与供应商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。”

颇具反讽味道的是,既然要“更加重视成本效益”,将“涨价”改为“降价”岂不是更为贴切?

当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大环境并不乐观,太多厂商直呼“已经卷不动了”,在产业回稳反弹的关键节点,理性才是穿越寒冬的力量。

某种程度上,造神过度,其实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抹黑。